2023年6月11日,开云网页登录 设计学院建筑学系二年级进行了《建筑设计及原理(1-2)》课程“基地设计板块”的终期评图,评图在设计大楼四楼举行。该课程负责人范文兵教授,评图邀请的校外评委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二年级设计课程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徐甘,上海旭可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导师刘可南。本学期课程其他指导老师为赵冬梅、张子琪、黄华青。评图自9:00开始,于17:00圆满结束。同学依次进行汇报,评委一一点评交流。
01 课程简介
小型校园综合体评图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筑设计及原理(1)》的阶段性成果汇报。该课程为期一年,每学期八学分,由“空间”(Space)、“建构”(Tectonics)、”基地/概念“(Site/Concept)三个板块构成,本次作业是“基地/概念”(Site/Concept)训练板块的成果。“基地”板块设置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三个(集体或单人)作业,分为作业一:《基地阅读与案例分析》(7-8人一组);作业二:《基地阅读与设计概念提取》(3-4人一组);作业三(个人作业):《概念的确定与设计的展开——小型校园综合体设计》,本次评图主要内容为作业三的成果。
02 基地选址介绍
基地选址于开云网页登录 闵行校区内,学生以3-4人为小组,选择校园内三个区域之一:思源湖区域、三餐区域、东转区域,对该区域进行基地调研,并最终选取该区域内一处30m*50m可建设用地进行设计:自定功能的小型校园综合体。
03 部分作品展示
割裂与取舍 —— 校园综合体设计 王诗辰
方案以“被割裂”作为基地关键词。基地位于主干道南洋北路与学森路的交叉路口,西侧是网球场,东侧是植物园,南侧是学生宿舍,周边有非常丰富的活动发生。但基地所处草地并没有介入到周边活动中,处于被割裂的状态。接收到过多的信息和没有接受到信息的效果是一样的,于是我采用弧形母题舍去一部分信息,使得我想要的信息凸显。南侧的弧形墙把道路上的嘈杂隔绝开,为学生宿舍的人群提供公共区域,同时向西延伸使檐下的人望向西延伸的绿地。中间部分通过下沉广场的方法,为简餐的人提供公共区域,让街上的人慢下脚步。北侧的小庭院是进入植物园展馆的过渡区域,展馆流线与去植物园的流线一致,在逛展的过程中会看到展外植物园的树。二层图书馆回应的是西侧自然植物,通高玻璃幕墙将自然引入室内。三层是健身房,为同学们提供健身的场所。
方案以“被割裂”作为基地关键词。基地位于主干道南洋北路与学森路的交叉路口,西侧是网球场,东侧是植物园,南侧是学生宿舍,周边有非常丰富的活动发生。但基地所处草地并没有介入到周边活动中,处于被割裂的状态。接收到过多的信息和没有接受到信息的效果是一样的,于是我采用弧形母题舍去一部分信息,使得我想要的信息凸显。南侧的弧形墙把道路上的嘈杂隔绝开,为学生宿舍的人群提供公共区域,同时向西延伸使檐下的人望向西延伸的绿地。中间部分通过下沉广场的方法,为简餐的人提供公共区域,让街上的人慢下脚步。北侧的小庭院是进入植物园展馆的过渡区域,展馆流线与去植物园的流线一致,在逛展的过程中会看到展外植物园的树。二层图书馆回应的是西侧自然植物,通高玻璃幕墙将自然引入室内。三层是健身房,为同学们提供健身的场所。
方案采用的策略既非单纯融合,也非自我隔离,而是在推拒基地不利因素的动作中创造与基地的独特对话,较为精细和巧妙地处理了建筑与基地要素的关系,值得细致阅读:大弧线墙以实的姿态推拒主干道的喧嚣,却又以弧型楼梯激发人的好奇心而引人入胜;通过主入口下陷的隐藏来结合双向大台阶高差的引导,建立隐显的平衡;在二层三层引导视线的错位关注点等处理,增加了阅读建筑的层次和趣味性。方案梳理了周末来植物园游玩的校外人员与平时使用建筑的学生两类人群的活动,梳理出以展览、就餐和休息为主的对外功能和阅读、健身和休闲为主的对内功能,恰切而明晰。内部空间的设计略显复杂,可适当简化,突出重点,增强方案整体性。
“被割裂”的破除 —— 校园综合体设计 张宇澄
「设计说明」
该基地靠近网球场、植物园、宿舍楼,有着明显“被割裂”的特征。为了引导人们进入、停留、使用,对导致“被割裂”的各方面原因进行了逐一破解。设计了与植物园和网球场对位的平面和剖面,通过流线设计广场,又设置旋转坡道和中庭景观,吸引人流。分别为宿舍楼学生、植物园游客、网球场运动人员设置了所需的功能分区。用类似混凝土拱的结构跨越大跨度和大悬挑,起结构作用的同时分割了空间;玻璃幕墙与混凝土拱结合,保证通透性的同时保证一定被围合的安全感。
「作业点评」
交响·起伏 —— 校园综合体设计 曾理
「设计说明」
本次作业继承上一个阶段基地分析的关键词“交响”,考虑基地环境中声音带来的影响,试图通过建筑物屋顶形状和与地面关系的设计,弱化场地环境中公路噪声等消极的声音因素,向自然环境声等积极的声音来源处开放;通过建筑内部错层的处理和对原有场地中鹅卵石铺地要素的再设计,丰富建筑自身的听觉体验。在视觉关系上,建筑位于老鹰雕像和国旗广场两大标志物之间,因此建筑空间向下延伸,减少对场地整体原有视觉环境的影响。场地的草坪地面具有一个较小但不容忽视的坡度,通过原有坡面与建筑物关系的处理丰富了建筑的纵向尺度,可上人的种植屋面也带来了更好的观景体验。
「作业点评」
交叠 —— 校园休闲中心设计 谢雨潇
「设计说明」
方案以“折叠”为关键词,建设基地东侧为三餐大楼,西侧毗邻沪金高速。建筑实体采用混凝土现浇结构以生成折叠的形态感,再以两个外附玻璃体不同的形态体量回应基地两侧的差异性。通过对场地本身折叠的理解,确定了两条互相穿插但不交汇的流线,以便将建筑的两类使用人群——食堂员工和学生的需求依次展开。在学生的流线上,面向树林的折叠长墙成为了巨大的涂鸦墙,而实体之外、玻璃体之内即形成自然的走廊和流动展览空间。玻璃体的红色骨架既可规整涂鸦的无序,也为实体的冷硬带来一丝趣味。在员工的流线上,面向三餐隐蔽内收的玻璃体和实体中部的空间既便利又具有一定隐私性,在功能上也与其需求适配。最终,建筑在形态、结构、流线、功能上均对“折叠”有所回应。
「作业点评」
隐市 —— 校园休闲中心 孙芳叶
「设计说明」
方案以“隐市”为关键词。基地位于包图西边李亭所在的小山坡上,本身地处幽静之地,人流量相对较少,然而在特定时段围绕着李亭会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氛围。本方案旨在保持基地对外部的宁静特质,同时注入新的活力。建筑的主要部分由一个长方体形体内部挖去一个以李亭为中心,半径为12米的圆柱体构成。挖去的部分被埋入地下,成为一处供校园师生进行沉思和冥想的避难所,通过贯通的采光井与上部产生联系。一层围绕采光井布置座位,形成上下层人员之间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在保持各功能需求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增添了一丝趣味。二层通过座位的布置和回廊的设计将人们引导到不同的区域,激发多样化的空间体验和互动,与周边思源湖的景色相融,形成一个具有山水韵味的校园休闲中心。
「作业点评」
方案以“隐市”为关键词。基地位于包图西边李亭所在的小山坡上,本身地处幽静之地,人流量相对较少,然而在特定时段围绕着李亭会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氛围。本方案旨在保持基地对外部的宁静特质,同时注入新的活力。建筑的主要部分由一个长方体形体内部挖去一个以李亭为中心,半径为12米的圆柱体构成。挖去的部分被埋入地下,成为一处供校园师生进行沉思和冥想的避难所,通过贯通的采光井与上部产生联系。一层围绕采光井布置座位,形成上下层人员之间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在保持各功能需求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增添了一丝趣味。二层通过座位的布置和回廊的设计将人们引导到不同的区域,激发多样化的空间体验和互动,与周边思源湖的景色相融,形成一个具有山水韵味的校园休闲中心。
基地选取包图与程及美术馆之间、李亭所在的小山包上。基于通过前期调研得出的“隐市”关键词,确定了对外抗拒、对内自在开放的设计态度。方案形态采用了完整的矩形体块和突出李亭中心性的圆形切割,形成了围绕李亭连续的开放界面和柱廊灰空间,创造了亭+林+湖的多层次景观。建筑内部对于行为和视线关系、地下冥想空间的处理富有趣味。方案对于基地特征和设计关键词均有较好回应,在与基地的大关系和内部空间的小关系处理上相对得当。图纸、模型表达较好。对建筑内部功能的设置、对使用行为的预设可以更为多样化。
Unfolding —— 校园综合体设计 续舒荟
「设计说明」
该校园综合体位于三餐与高速之间的林地旁。基地附近生活的不仅有校内的学生,也有食堂的后勤人员。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基地存在着三种“折叠”。本设计旨在展开这些“折叠”,满足两类人群的主流与非主流需求;两类人群在共享部分空间的过程中,又保证部分私密性,不会互相打扰。该校园综合体中有大量灰空间,便于人们发生不同的活动,也给使用者开放的园林式体验,满足了学生们涂鸦、跳舞、朗读、社团活动的需求和员工们休息的需求。群体建筑围合出一中心花园,在服务使用者的同时,也与基地中原有的植被很好融合。
「作业点评」
该校园综合体位于三餐与高速之间的林地旁。基地附近生活的不仅有校内的学生,也有食堂的后勤人员。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基地存在着三种“折叠”。本设计旨在展开这些“折叠”,满足两类人群的主流与非主流需求;两类人群在共享部分空间的过程中,又保证部分私密性,不会互相打扰。该校园综合体中有大量灰空间,便于人们发生不同的活动,也给使用者开放的园林式体验,满足了学生们涂鸦、跳舞、朗读、社团活动的需求和员工们休息的需求。群体建筑围合出一中心花园,在服务使用者的同时,也与基地中原有的植被很好融合。
共轭 —— 校园休闲中心设计·折叠与展开 刘兰兰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折叠”为关键词,位于交大三餐与高架桥之间林地的北端,东侧是学生宿舍和网球场,基地主要服务的人群是三餐的后勤服务人员和校内的师生,在前期基地调研分析中,归纳出该基地存在三种“折叠”状态,分别表现在员工和学生对于场地的使用需求、使用方式、使用时间的互补和交融,我本着“展开”的设计态度将场地中的两种人物基因交织在一起,再以DNA转录信息的模型拟态为纽带,构建出建筑的核心筒部分,使两种群体的生活状态在不同时空下具象化出来,不论是其中发生的“交替互补”还是“此消彼长”都是一种“共轭”的和谐状态。
「作业点评」
本设计以“折叠”为关键词,位于交大三餐与高架桥之间林地的北端,东侧是学生宿舍和网球场,基地主要服务的人群是三餐的后勤服务人员和校内的师生,在前期基地调研分析中,归纳出该基地存在三种“折叠”状态,分别表现在员工和学生对于场地的使用需求、使用方式、使用时间的互补和交融,我本着“展开”的设计态度将场地中的两种人物基因交织在一起,再以DNA转录信息的模型拟态为纽带,构建出建筑的核心筒部分,使两种群体的生活状态在不同时空下具象化出来,不论是其中发生的“交替互补”还是“此消彼长”都是一种“共轭”的和谐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