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况
新上院原址为上院,初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三层山字型的楼房,英式文艺复兴风格。中部顶层有钟楼,底层有大礼堂,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上院在盛宣怀先生筹划建校之初,与中院一起由美国传教士福开森统一筹划设计。当时“上院、中院两大楼建成后,在上海各高校中被称为最伟大的建筑”,内部包括教室、实验室、大礼堂、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等,是当时大学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1953年,因原上院建筑逾龄过久,属架墙壁倾斜,学校决定拆除重建。
重建后的大楼总面积增至9746平方米,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工业设计室第二设计组负责,更名为新上院(见1953年图纸)。该建筑现为学校的主要教学楼之一,南楼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北楼有多间阶梯形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新上院是新型风格建筑,即遵循建国初期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探索”指导思潮的产物。建筑的色调为稳重的灰黄色,表面喷沙,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与西方古典建筑简洁和谐的比例。正立面构图以直线为主,檐部装饰十分具有特色,厚重简洁的线脚以深色处理,窗下墙、檐系和属檐下部配以中国传统花纹,简洁中带有余味。入口处有突出的门斗,混凝土喷沙而成的斗拱、耍头、柱子、柱础、雀替、匾额以及深红色的木门无不透着朴实、硬朗却不乏精致的气息。门前的大台阶更衬托了大楼的雄伟。文革后,大堂里立有本校创始人盛宣怀先生的青铜头像。
建筑位置
今天开云app官网入口下载苹果版 徐汇校区最老的建筑大多数围绕在校园中心绿地周围,它们有中院、图书馆、老校门、医院、体育馆、总办公厅,还有就是位于绿地西北角的新上院。
(点击上图自动跳转)
历史沿革
老上院
在新上院现在的位置曾经坐落着当时学校最主要的教学楼——上院(为加以区别,下文称老上院)。老上院与中院一样,由时任监院的福开森设计。老上院平面为“山”字形,两翼为教室与办公室,中段底层为礼堂,“山”字形的平面使这栋建筑在有限的场地下形成了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内部的教室明亮采光合理。三层上方设一巨大的钟楼,这座钟楼是该建筑的标志,当钟声响起时,整个徐家汇地区都听得到。老上院的外立面为典型的三段式形式,底层拱券外廊,两侧有断山花,门窗券式精致。上院和中院一样是古典主义风格,作为当时大学生的教学楼,上院在学校的地位更重要,所以建筑的装饰更加繁复。
上院底层中部的大礼堂,1926年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唐蔚芝)先生,将此礼堂被命名为文治堂。在今天的新文治堂建立以前,上院文治堂堪称交大的活动中心,诸如放电影、新生茶话会、校庆周年纪念典礼、周年会、各式辩论、名人演讲、学术报告、募捐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1936年4月8日,校庆40周年之际,校管弦乐队还在此举办过音乐会,可见当时校园生活之丰富。孙中山、马寅初、陈果夫等先主位临本校时,都在这里向师生发表过演讲。1947-1949年间的“黑暗时期”,爱国学主们更是在此楼内组织过多次活动,进行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斗争。
上院各时期旧照(图片来源:上海通大学档案馆)
同时期建筑思潮
1952年,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对中国社会各方面进行援助。所以,在当时的建筑设计中,中国是真诚的“一边倒”学习苏联。也就是从自己所熟悉的现代建筑思想方法急剧转向自己不甚了解的苏联建筑思想。
当时的西方主流建筑思想是现代主义,而发源于苏联的构成主义艺木也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但是当时的苏联把构成主义当作是国外阶级敌人的战友,反对任何形式的现代主义。苏联建筑理论反对构成主义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最响亮的口号就是“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是文学艺术领域相辅相成的两个创作口号,他们的提出,不但为构成主义建筑敲响了丧钟,而且为建筑的复古和装饰运动,打开了大门,特别是指出了意识形态的政治方向。这种思潮早在抗战中传到了中国当时的陪都重庆,在1950年代开始流行。
民族形式的追求从来没有这么广泛,从地区看中国的东西南北均有明显的反映,除了过去已经有的大屋顶文外,还有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同地域性的建筑,乃至外来的类型,都有鲜明的表现。新上院的外形上更接城于“砖石”,而非后来木构意象的“民族形式”。同样形式的建筑还有北京的几个部委大楼、天津大学的总办公楼等等。
有些建筑师不大赞成官式的琉璃瓦大屋顶,把眼光投向民间。建筑师在不同的地区的民间建筑形式之中寻求灵感,多取自民居,没有“官式”古典的宏伟气派和强烈的纪念性。地域特色是探讨中国民族形式有显著成就的领域之一。
探索民族形式的后期,出现了更加简约的形式。一方面由于功能上或基本体形上并不合适在屋顶方面作文章,另一方面,有些建筑师也乐于在现代建筑的前提下摸索新路。这类建筑,可以说是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所产生的重新定位。其基本特征是:注重新的功能,以平屋顶为基本体形,在建筑的檐口和门窗等部位加从简化的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有的从古代石建筑中寻求造型的灵感。这些建筑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应该说,这次活动,是前人的探索基础上一次创新的尝试。
左图:新上院旧照;右图:天津大学总办公楼
(图片来源:上海通大学档案馆)
建筑分析
室内环境分析
今天的新上院内部主要以现代化实验室和多媒体阶梯教室为主,其内部的装修有一定的现代建筑定位,与结构结合自然,干净和朴素,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新上院的大堂中间,摆放了盛宣怀先生的青铜半身像,是在1976年重新铸造的。
新上院室内旧照(图片来源:上海通大学档案馆)
建筑细部分析
从新上院的建造年代看来,当时中国的建筑师正在进行建筑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探索”。当时的建筑从业者从当地的传统民建筑形式吸取灵感,把一些民族的符号用在建筑的平屋顶的檐口角部,屋檐下,上下两窗之间的墙和建筑的入口处成为建筑的细部。其中室外落水管也选用了有传统手工艺特色的金属水斗。
新上院建筑细部(图片来源:上海通大学档案馆)
老图纸
新上院总平面图老图纸(1953年修缮)
新上院一层平面图老图纸(1953年修缮)
新上院二层平面图老图纸(1953年修缮)
新上院三层平面图老图纸(1953年修缮)
新上院四层平面图老图纸(1953年修缮)
中院立面图老图纸(1953年修缮)
新上院立面图老图纸(1953年修缮)
新上院剖面图老图纸(1953年修缮)
新上院剖面图老图纸(1953年修缮)
新上院剖面图老图纸(1953年修缮)
建筑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南立面图
南立面图
北立面图
北立面图
西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修缮历史
1952年上院屋架与墙面严重倾斜,建筑整体严重沉降,学校报经教育部同意,决定拆除上院并重建。1954年由上海市建工局设计室设计、上海市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上院竣工。
2005年新上院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2年学校决定对新上院进行修缮,修缮过程中更新了主入口门廊外饰,对外立面进行了清洗,并按照原始方案重新装饰了内部空间。
价值评定
1. 历史价值:新上院建于1953年,是开云app官网入口下载苹果版 在建国后在徐汇校区建设的第一批建筑。新上院的建成解决了当时由于学生增多而缺少教学空间的状况。同时在校园空间上填补了即将倾倒的上院的空缺,新上院的建设使整个建筑群围合的更加完整。
2. 艺术价值:新上院建设于建国初期这一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对在建筑领域对民族特征的探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一些建筑探索失败,但新上院无疑是成功的一例。设计师在整体现代风格的建筑中恰当的使用了民族元素符号,而不是生硬的将中西两种形式的建筑融合折衷,是这一思潮中杰出的作品。
3. 科学价值:新上院的建筑结构更倾向于现代建筑的砖混结构。建筑整体坚固、实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仍然被作为主要教学楼使用。
新上院现状图(图片来源:开云网页登录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