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背景
上海市静安区一栋极富历史感的大楼里,坐落着两家享誉盛名的新闻媒体机构。一家是聚焦思想与时政的时代先锋,华丽转身为网络新媒体;一家是坚守信仰不忘初心的经典新闻周刊,在时代的冲刷中恪守新闻本真。走近它们的故事,感知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拥抱未来与恪守本心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信息快速更迭的新媒体时代,仍然保证高质量的内容生产?又如何在激烈的技术冲击与新媒体竞争之中,赢得生机?

2018年10月23日下午,ICCI《文创产业调研》课程将走进澎湃新闻网和《新民周刊》,同时聆听先锋和经典的故事,调研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的创新发展之路,围绕如何媒介融合创新、技术创新、内容创新以及如何增强阅读者的广度和忠诚度等方面与一线管理者展开讨论。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是中国第一个传统媒体整建制向新媒体转型成功的产品,是报网融合的重大尝试。作为“专注思想与时政”的媒体开放平台,澎湃新闻目标打造成为中国的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全媒体产品创新平台和全媒体服务运营平台。从2014年“澎湃新闻”客户端上线至今,它已经拥有中南海、中国政库、一号专案、打虎记等100多个栏目,领域囊括了时政、财经、社会、观点等多个领域。

澎湃新闻在内容创新领域一直努力寻找突破,摒弃了传统时政报道公式化、程式化的刻板面孔,从公众真实的喜好出发,打磨个性化的原创内容。如《辉煌中国》纪录片专题报道,“复兴号”动车组首运直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回应。为了带给公众极大的互动体验,澎湃新闻提出打造中国首个专业化新闻问答平台,在客户端开设“提问”和“跟踪”两大功能,鼓励公众主动出击探索新闻真相。技术更新方面,澎湃新闻发布了新媒体整体解决方案——澎Π系统,成功实现线索收集、舆情分析、智能分发等新媒体全流程需求。目前,澎湃新闻客户端下载量已超一亿,移动端日活跃用户超千万。

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是目前中国国内报刊零售和自费订阅市场上发行量最大的时政类周刊,也是上海第一份综合性新闻周刊;它是历史悠久的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组建报业集团后新创的首份媒体,也是目前具有全国影响的新闻周刊之一。自1999年1月创刊以来,它以“影响主流”为己任,关注“新闻、新知、新锐,民生、民情、民意”,力求理性、冷静、智慧的办刊风格,凸现了“国际眼光、海派气质、原创诉求、智慧表达”的特色。

《新民周刊》的记者编辑主要来自上海主流媒体,阵容整齐,反应敏捷。由于依托中国实力最为雄厚的报业集团的强大背景,采编触角遍及世界各地,在美国、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均有联络机构及特约记者。此外,《新民周刊》拥有华语世界诸多优秀的专栏写手。

课程信息

调研时间:2018年10月23日14:00-16:30

调研地点:澎湃新闻+新民周刊(延安中路839号)

课程教授

王昊青
产教融合型学者,学生们的珍珠老丝,业界同行的斜杠教授。每周二下午,带领学生行走于文化与创意产业的最前沿,务实调研,深度解读;每月一次,链接全球文创先锋,分享全球经验。坚持产学互动、教学相长,关注文创人格培养,推动公共文创素养提升。开云网页登录 ICCI全球文创合作与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开云网页登录 全球传播研究院副院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2011-2014)。

特约讲师

夏正玉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2003年加入东方早报,分别任记者,编辑,头版编辑,要闻部主任,主编助理。2018年元月一日,执笔澎湃新闻新年献词《你好,新时代》。
杨江
上海报业集团新民周刊社副主编,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媒体评论员,曾任新民周刊首席记者,知名调查记者。

调研问题

1、据了解澎湃新闻现在的盈利模式仍然是以内容吸引流量,再以流量换取广告收入的传统二次销售方式,请问在未来澎湃新闻是否计划建立更有效的新型商业模式?

2、作为传统媒体成功转型的代表,澎湃也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在诸多报道中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如“格斗孤儿”和“汤兰兰事件”),在未来澎湃要如何保证报道的严肃性?

3.、关于澎湃的互动平台(问吧),是否考虑像知乎一样,开设线上课堂、Live、集结出书等模式扩展盈利?

4、同业态媒体《Vista看天下》的定位更加大众化,《三联生活周刊》则更加文艺理想主义。与他们相比,《新民周刊》的定位和目标受众是什么?如何利用它发源于上海、历史悠久的情怀优势?

5、《新民周刊》曾经以深度调查报道著名,但近些年来深度调查和专业的调查记者都越来越少了,其原因是什么呢?如果说这一优势有所减弱的话,《新民周刊》新的竞争优势又是什么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