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速递 | 霞客洱源之旅·数智创意助力云南洱源县文化IP建设与新文旅发展(四)

文创学院 2024-07-11 353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五年,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阶段。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国文化和旅游业既要展示国家形象,促进国际交流,也要作为内需拉动和市场繁荣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鼓励文化和旅游的数字化转型,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并推动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发展新业态,如数字创意和沉浸式体验等,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机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需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非遗“协同保护、融合发展、活化传承、价值转换”新路径,打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优质环境。为强化“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大理爱上生活”和“温泉之都·水韵洱源”IP品牌建设,更好地展现洱源的传统文化魅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深化校地合作助力文旅发展,充分释放高校服务地方文旅发展的潜能,文创学院“云南洱源文旅产业设计调研”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赴大理洱源县开展实践调研。

7月11日上午,实践团前往开云网页登录 乡村振兴洱源基地参观并了解当地农业文创产品设计情况。

守护洱海水清月明,助力洱源生态振兴——开云网页登录 乡村振兴洱源基地

开云网页登录 乡村振兴洱源基地是在2022年11月,开云网页登录 定点帮扶洱源县十年之际,双方决定共建的。大理公路局鼎力支持,无偿借用5亩建设用地。2023年1月,开云网页登录 校董、1992级本科和1996级硕士校友陈光明学长发起设立的上海睿远公益基金会捐赠人民币200万元,学校配套100万元,共同支持开云网页登录 乡村振兴洱源基地建设。开云网页登录 乡村振兴洱源基地于2023年3月开工建设,2023年7月完工并投入使用,现已成为开云网页登录 定点帮扶洱源县驻地工作平台,引入和承载校内外多方资源,为洱源县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健康食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及社会服务诸多领域提供综合助力。

在洱源县的领导副县长许勇、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新华,以及茈碧湖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兼丰源村第一书记杲光伟的引领下,开云网页登录 体育系副书记张仁伟与实践团队,以及几位对洱源县文化具有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的资深人士,一同参观了开云网页登录 乡村振兴洱源基地,深入探讨了洱源县文化旅游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蓝图。

在上午的交流会议圆满结束后,一行人在基地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洱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许勇特别向实践团队展示了基地报告厅陈列的洱源县特色农产品,并表达期望:希望实践团队能够在这些产品的设计与推广上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从而推动洱源县文化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大理西湖

下午,实践团前往大理西湖考察。大理西湖位于洱源县邓川坝子西部的苍山第一峰云弄峰山麓,镶嵌在右所镇西部的佛钟山下,是国家湿地公园,曾与杭州西湖齐名。大理西湖由六村七岛自然构成,形成湖中有村、村中有湖的田园诗画图景。徐霞客泛舟于此,曾陶醉在山光水色和荷花渔村中,在其游记中称赞:“悠悠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

近年来,随着大理洱海源头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的实施,西湖湿地的面积不断增加,水质逐步改善,洱海水源地的生态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这里曾世代居住的白族水上人家,随着当地生态建设的发展,部分村民也搬迁到了生态村,过上了新生活。

实践团泛舟西湖的同时,共同探讨将大理西湖纳入徐霞客游记数字地图,作为一处值得“打卡”的旅游胜地,无疑是一种极具创意与吸引力的体验。

这一想法不仅能够丰富徐霞客游记的数字化内容,还能为大理西湖带来更多的旅游关注和文化价值。实践团成员们认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历史与自然美景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徐霞客的探索精神提供新的途径。

在这次泛舟之旅中,实践团不仅领略了大理西湖的自然之美,更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了创新的火花,为大理西湖的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播贡献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喜洲镇周城村

紧接着实践团一行人来到了距洱海大约二十几公里,车程半小时的喜洲镇周城村,它被誉为“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的扎染之乡,璞真扎染博物馆就坐落于此。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是在周城最能完善了解和体验扎染的地方,更是中国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博物馆由白族民居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扎染源流”“扎染世家”“精品展示”“繁花似锦”“扎染体验馆”等构成基本陈列。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宋朝《资治通鉴音注》中记载——缬撮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之濒。古人所说的“缬”指的便是现在的扎染。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古代常见的防染印花纺织品有绞缬、蜡缬和夹缬等种类。是汉族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田野染新绿,古镇藏诗意——喜洲古镇

沿路继续前进,实践团一行来到了“白族风情第一镇”——喜洲,这座被誉为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其独特且绚烂的历史文化底蕴,引领着中国文旅业的新浪潮,开创农文旅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喜洲不仅注重保护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致力于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以非遗文化为核心,集田园观光、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为周边地区带来了4800余个就业机会,更使得超过70%的文旅从业人员来自当地群众,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

喜洲积极推进“非遗+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了一系列文化产业项目,包括匠志集民艺中心、喜洲客厅、苍逸图书馆等,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新亮点。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意的激情碰撞,为喜洲的非遗旅游、文博观光、研学体验等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喜洲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随着农文旅融合模式的不断深化,喜洲正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享受田园风光的理想目的地,展现出中国文旅业发展的新面貌。

 

在对喜洲古镇的深入调研和参观中,实践团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灵感,这对于洱源县文创产品的改进与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喜洲古镇的历史文化积淀、非遗传承与现代创意的融合,为实践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新思路。

实践团成员在喜洲古镇的考察中,不仅亲身体验了当地的文化氛围,还与当地文创产业的从业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学习了他们在文创产品开发上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这些交流和学习,为实践团在洱源县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和推广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喜洲古镇的考察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创新之旅。实践团成员们将所学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致力于将洱源县的文创产品推向新的高度,使之成为展示洱源文化魅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过深入洱源县的实地考察,实践团发现,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是文化IP建设的宝贵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喜洲古镇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即通过“非遗+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体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