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基金在行动 | 创基金跨界小组:文创公益助力乡村振兴

文创学院 2021-09-15 2838

引言

“德必—ICCI产教融通创基金”项目是ICCI《文创产业调研II》的课程组成内容,为学生提供从规划到实施的全流程项目实训,在课程教授的带领下,配备专业业务指导、X导师、答辩评委等各层次产业师资共同指导,以期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又真实的文创项目实训教育。

2019级的ICCIer分成8个项目团队:文创智慧园区组、城市文旅融合组、文创园区的文创衍生品开发组、文创园区短视频品牌提升组、文创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组、“X空间赋能文创”计划组、少数民族文化公益文创扶贫组和"文创·无界”全球文创创业大赛组。每个项目团队都有丰富的调研成果和心得收获,在创基金终极答辩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工作回顾吧!

项目介绍

公益项目组踏上大凉山文创公益助力乡村振兴的旅程,希望借助 “文创”的力量赋能农产品,帮助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出田野、走向全国。经历了实地调研选品、产品设计、供应链条打通和商品售卖渠道拓展、公益故事记录传播等工作流程后,我们对文创赋能、产品落地和乡村振兴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小组成员

李苏萌/王翘楚/邢璐/刘佩佩/刘通/黄仁辉/王露愉/凌思芸/邓庭筠

工作回顾

1.文创助农之选品故事

在经过和珍珠老师和德必张一鸣老师的多轮讨论后,我们确定了文创公益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并通过答辩获得德必、学院和各位评委老师的支持。之后,小组成员争取到了交大全球挑战计划“西昌城市文化创新与全球魅力提升创意营”的营员机会,得以再次前往西昌进行调研,并确定了帮助凉山州采摘户售卖松茸这一工作方向。

而之所以选定松茸,源自小组与彝族女孩小英一家的缘分。


(凉山州采摘户售卖的野生松茸)

正当小组成员在大凉山思索选择什么农产品进行文创赋能的时刻,他们与小英在盘山公路休息点售卖摊上相遇了。彼时太阳快要落山,这意味着一天的售卖就要结束,未售尽的鲜松茸隔天就易变质,小英和弟弟们在摊位上一筹莫展。

经了解,“菌中之王”松茸生长在大凉山两千米海拔以上的高山林中,不可人工培植,只能依靠人工采摘,短暂的雨季是它一年中唯一生长的时节。小英姐弟平日里寄读山区小学,学费和生活费用已经有保障,但是没有余裕购买书籍。因此,每年暑假,雨季清晨,三个小人走遍整座大山,用采摘的松茸换取购书费。

(初遇小英姐弟,了解他们的采菌生活)

凉山州当地男性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家庭里的“采摘者”多为女人、老人和孩子。同时,因为鲜松茸保质期仅3天,而普通农村采摘户家庭往往没有系统的烘干加工技术和稳定的售卖渠道。基于以上的情况,松茸售卖带来的家庭收入很不稳定。


之后小组成员又跟随小英姐弟上山,体验了他们真实的高山采菌生活。那天由于同学们的购买,他们得以早早回家,看起了同学们带去的读物。相比起初见时卖不出“宝贝”的无助和局促,此刻在家看书的他们神情喜悦又安宁。其中叫何强的孩子之前告诉过我们,他的愿望是“长大成为兽医,救小动物的命”,那天给他的是一本与小动物有关的书,他旁若无人地读了很久很久,体现出一种超乎年龄的沉静。

在采菌劳动中尽情奔跑,在家庭里彼此分担,在阅读时一秒入定。这样的孩子,这样的资质,这样的自立自强,他们值得拥有更宽广的人生。


(沉浸在阅读世界的何强)

于是,小组成员们决定助力凉山州当季松茸的售卖,帮助采摘户增收,防止返贫,让这些家庭的孩子有更多沉浸阅读世界的机会。


2.文创助农之产品设计与售卖

因为松茸保鲜期极短,项目组在衡量运输成本后决定将产品定性为松茸干,既容易运输保存,又便于处理烹饪。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包轻“松”的产品概念,主打三“轻”:轻食材(处理成松茸干,免去保质和运输的成本)、轻食量(一包60g,独立分装,随撕随做)、轻食法(简单的清洗泡发后直接炖汤,免除烹饪困难)。以这样的概念设计松茸干产品,贴合城市消费者的付费意愿和购买需求。

经过几番辗转联络,当地知名农产品企业宏林公司认同了同学们的理念,愿意通过他们当地的资源渠道到偏远山区收购加工当季松茸,首先解决了产品供应渠道的问题。


(在当地农产品企业宏林调研和商讨产品供应合作)

接着小组成员们开始在包装设计、电商推广、物流服务等方面持续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成熟和走弯路的地方,但是全组都在齐心协力,未曾放弃。

包装设计,为了贴合城市购买习惯,从概念、颜色、包材、箱规、到里面产品手册,几易其稿。

电商推广,从零开始学习电商知识搭建微店平台,同时在老师的帮助下争取到了农产品电商“源之原味”平台等其他上海城市社群电商的合作,扩展销售渠道。

物流服务,联系了中国邮政EMS西昌公司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他们在了解到课程实践故事之后,给予最大程度的邮费价格优惠。


(包装设计、电商推广、物流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过程)

在产品供应链确定、售卖渠道落实、产品样品完成后,项目组继续收尾了产品图拍摄、烹饪视频制作以及微店详情页设计的工作。

(产品图、烹饪视频等拍摄,用于电商平台上架)


3. 文创助农之记录传播

此次文创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的最终目标,一方面是尽可能多地售出松茸,助力采摘户增收,另一方面也想从学生的视角呼唤一种对乡土中国和乡村中“人”的关注。


项目推进时,小组成员全程拍摄探寻式纪录片,一方面为了记录农户故事,将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讲给更多人听,一方面也记录自己作为学生团队深入这一过程的心路变化。

整个采访累计时长达8小时,包含了农户、企业、政府、高校4种层面人物出场,记录了学生团队深入产品设计、电商渠道、传播记录3类分工的工作过程,并保留了小英一家这1条生动的采摘户孩子故事线。

(纪录片素材掠影)

目前团队已经发布了一则文创助力乡村振兴的先导片,全平台观看数6万+;同时将发布两篇官方推送,一篇以公益故事为主,一篇以松茸推介为主,适应不同人群,以不同的信息点促进购买。在9月中旬将继续发布一则长纪录片,保留项目的长期传播价值,并再次导流电商平台的购买。



公众号及产品购买链接



组员心得

李苏萌:

感谢德必集团、珍珠老师和文创产业调研课、张院长和陈丽老师、全球交大挑战计划,感谢项目推进中遇到的所有企业、平台和公益方面的老师。项目进行至今,我经历着从最初“好好卖一次乡村好货”的原始目的,到了真正关心乡村在发生什么的心路历程。从零星想法到完整落地,这之间需要清晰冷静的工作思路、坚定的“把事情做成”的信念和团队的共同认可、协同出力。我们在产业、学校、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来回穿梭,通过自身努力,也通过学校、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帮助完成了这次“作业”,收获了创意、公益、商业三个领域的工作经验,非常感恩。


王翘楚:

研究生最后一堂大课我全程深度参与,在珍珠老师的细致指导和同组伙伴的全力帮助下的锻炼极大。

在商业领域,我了解了完整的农特产品开发销售产业链,对于农产品定价及盈利,经销商渠道对接,平台团购及单位采购沟通,邮政物流操作等方面都有相当的经验积累,也得出了食品赛道创业的一定思考。

在文创领域,落地实操加快帮助推进农特产品“品牌化、特色化、年轻化”发展,通过打造松茸单品,对于如何用品牌力量最大程度发挥农产品附加值,最大使之成为大凉山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重要因素有了深刻体会。

在公益领域,在老师帮助下掌握了一定的法务知识,合理规避了项目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同时熟悉地方公益组织对接流程等。

在乡村振兴领域,通过实地采访总结了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要义,在互联网平台达成7万+的传播观看数,完成了个人层面对讲好“乡村故事”、提炼“乡村经验”、提振“乡村产业”三大命题的初步探索。


邢璐:

感谢德必给我们提供了项目的启动资金和做到项目落地的原始动力,作为组长,为了使这个项目落地发展起来,要考虑项目的长远发展和团队的统筹协调,在此期间,除了德必、珍珠老师、电商平台的老师指点帮助,我也代表团队主动请教了创业学院的导师,获益匪浅,这将是我走向职场的一次难忘的提前演练。


刘佩佩:

我们坚信文创也能发挥人文关怀的力量。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不仅是亲身经历创业之后带来的成长,更是一次让我能够真正深入了解一群生活在城市另一端的民族的宝贵机会。


刘通:

项目从策划到实施阶段经历了不断地迭代和完善,在老师和评委的指导下逐渐走向成熟,项目意义也逐渐明晰。自己在项目中主要负责电商部分的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实践远比想法困难,每推进一步都需要各方资源的协调和多方意见的沟通,但也正因如此才更凸显项目的重要意义,个人和团队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黄仁辉:

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急需打通销售路径,以“文创+扶贫”的概念,整合资源,将扶贫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等形式,打造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连接,能够为脱贫群众开辟一条可持续增收的路径。


邓庭筠:

通过文化和创意,为商品赋能,提高商品的文化附加值,俨然已成为新趋势;以卖代帮,更是当代助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主流。用文创的力量,以公益的温度,让更多人能认识到大山里的好产品。


王露愉:

总而言之,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感受到了在实际做出一个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平衡相当多的现实因素,将产品的商品和公益属性进行结合。同时,依靠主流媒体做背书,做好正能量的情怀宣发,也能为产品的口碑效益添砖加瓦。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瓶颈,此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能够高效地解决困扰组内成员的问题,促进项目的顺利推进。


凌思芸:

借助文创的力量赋能农产品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而当我们一步一步把想法落实下来,不断探寻兴趣电商背后的生意逻辑,以及公益电商背后的价值意义,会发现这是一场需要绝对的认真务实和深入的统筹布局的行动,更是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能力极大的锻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