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 | ICCI《艺术创作理论方法与实践》之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文创学院 2021-11-12 3762

11月12日,学院外籍教师Travis Jeppesen带领2021级艺术硕士专业的同学们开启了课程的第三站实践调研。这是同学们第二次来到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与上一次相对清冷的气质相比,这次的西岸则显得更有活力,更接地气了些。

2021年第八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覆盖了A馆、B馆与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西岸艺博会是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期间的重点项目,来自18个国家、45个城市的120多家画廊、设计品牌和艺术机构都在此搭建了属于他们的空间。同学们自由漫步在艺术的氛围里,可以细看可以远观,还可以与参展商进行简单的交流。按单元设置的场馆也为观众提供了有针对性地观展策略。每个空间虽小,但生动且竭尽全力地描绘着他们各自的特色。在这里,同学们欣赏到知名艺术家又或者新锐艺术家的各类艺术品,比如绘画、摄像、雕塑、装置等,纵横交错、应接不暇。


一、画廊单元

丰富且多样的画廊让我们看到不同风格的艺术家,或写实或写意,或科幻或神话,大家沉醉在自己喜爱的纸张、油布、玻璃板又或者其他绘画材料上。

豪瑟沃斯画廊

豪瑟沃斯展位中可以看到具象的绘画,比如乔治·康多的新作《人形肖像》。这是一个乍一看有些类似《猫和老鼠》里Jerry形象的画作,背景深浅蓝色对比带来虚无和“空洞”感,而对人物形象的极致抽象,则在试图向人们展示怪诞的当代社会。除绘画外,画廊还悬挂了很多摄影作品,比如辛迪·舍曼的两幅摄影作品《无题》。作品延续了她对人物尤其是女性的一贯探索。舍曼将摄影作品与电影相分离,通过对场景、服装以及道具的运用,展示她对人们自我意识的反思。作品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它虽独立于电影,却仍具有充沛的情节和情感。布尔乔亚的头部雕塑《无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肖像或特定人物的形象,而是以人类头部特征以及雕塑的构造、缝制方式,探索了一系列心理表达和复杂的情绪状态——爱、性、痛苦与死亡。

(图片来源于画廊公众号)


佩斯画廊

佩斯画廊本次呈现了全球21位艺术家及小组的丰富作品。其中包括正在全球各大美术馆及机构空间举办个展的多为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比如玛丽娜·佩雷斯·西芒(Marina Perez Simão)、玛丽·阔思(Mary Corse)、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以及中国代表性当代画家仇晓飞(Qiu Xiaofei),艺术家、电影人、音乐家罗伯特·隆戈(Robert Longo)等。

从艺术品交易的角度看,佩斯画廊本次售出了至少5位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张晓刚、宋冬、毛焰等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其中大卫·霍可尼在2011年创作的《春至沃德盖特》(ipad绘画、纸本印刷、Dibond板装裱),最终以几十万美元的价格成为佩斯画廊在本次博览会中成交价最高的作品。

(图片来源于画廊公众号)


泰勒画廊

泰勒画廊展出了一批时下最富想象力的当代艺术家作品,每一件都反映了我们对于色彩、活力以及技法的长期关注。从绘画、雕塑到挂毯,体现了画廊所代理艺术家对细节、构图的同一追求;细腻的笔触,浓厚纯粹的颜色,在他们手中更加丰富多变。

著名艺术家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的大尺幅系列作品《可口可乐女孩》(Coca-Cola Girls)以其高饱和度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大红色和白色本就是可口可乐的标志性色彩,而身着芭蕾舞色的女孩好像站在广告幕布前不断变换着姿态,展现出热情与活力。高雅经典与现实流行在画面里对冲,第一眼或许还不足够震撼,细细观察每一个元素的设计却相当巧妙。

Alex Katz, Coca-Cola Girl 20, 2018; 图片来源于泰勒画廊

丹尼尔·克鲁斯-丘博(Daniel Crews-Chubb)于2020年创作的《花卉》(Flowers)系列作品,有着明显的“梵高”意味。色彩明暗、深浅、冷暖对比与梵高相似,但《花卉》又绵延着艺术家浓重的拼贴绘画风格。作品里看似杂乱的笔触,也带有一定张扬与不羁的味道。而展览背景板上零星的泼墨也增添了作品的趣味。

丹尼尔·克鲁斯-丘博《花卉》系列作品; 图片来源于泰勒画廊

克里斯·马汀(Chris Martin)的抽象艺术直观地带给观众积极向上的情绪。看到这幅作品,观众可以有无尽的想象,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根据导览员的介绍,这是艺术家看到城市里的绚丽夺目的高楼大厦,又回忆起家乡的悠扬美好,二者结合进行的幻性抽象创作。这幅城市与乡村结合的创作,与其说是风景画,也可以说是艺术家在居住环境的对比中产生的对茂密森林、湛蓝天空、清澈湖泊等家乡事物的怀恋。

Chris Martin, Untitled, 2021; 图片来源于泰勒画廊


二、设计单元

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觉语境诠释每一件艺术品,而当代设计的精巧和曼妙也在这里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大家无一不惊叹于奇特的切割、塑型思维,感慨于千变万化与奇思妙想的碰撞。

木里木外

木里木外作为行业引领者登陆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是高定家居领域跨时代的突破。通过寻找文化的根源,探索不同艺术的表达,木里木外构建了“芜境之地”这样一场穿越沙漠文化的梦幻旅程。

“芜境之地”是一个具有沉浸感的空间。以实用为导向的家具在展览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艺术符号。走在荒芜之中,不断探索未知,整个空间萦绕着未来感和现代感。这也是对文化的发掘与追求,木头、玻璃、大理石等材质巧妙的搭配,让艺术、设计和生活无形之中结合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多少Moreless

多少”是一个一直在探索当代中国人生活空间营造模式的中国原创设计师家具品牌,她以简洁诚实的方式在思辨,“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她既中庸又特异,正如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知竹”茶桌:知足常乐,可如果能让愉悦的时间延长,何乐而不为?“知竹”茶桌以文人青睐的竹制成,清雅脱俗,苍劲挺拔。其罕见的长度,容纳更多人同时落座,在此饮茶相伴,让快乐更长久。

“知己”椅: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知己”椅让难觅的知音相邻而生,表面看是椅子的模样,实则内含对传统椅子的解构:椅身上端为“凭”,未拆卸前可旋转,自在随心,下端是“几”,拆卸后可供一人享受茶饭之需,灵活巧妙。几和坐凭相遇,趣味与实用并存。


实践心得

陈嘉璐: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艺术博览会,艺术含量直线飙升。一进门的草间弥生波点南瓜,开启了进入这个梦幻世界的大门。其中我最喜欢的作品是Alex Katz的《可口可乐女孩》,可口可乐的红色一下就把我拉到了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即使看不到金发女孩的脸,也能感受到她阳光的笑容,心情一下子就明朗起来,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吧。感觉在这次艺术博览会上做了好多梦,经历了好多故事,同时,不同媒介的艺术品在同一空间的布局巧思让我多方面体验了策展工作、不同风格的画廊在对比观赏中也让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沈舒涵:

在试图逛完整个艺博会后,最终还是累了。Tracy Chevalier在TED演讲中曾说过,逛展逛艺术博物馆其实与点菜相同,你无需将菜谱上的菜通通点一遍,只需选取你喜欢的,看展也是如此。试着换一种方式,先快速浏览所有的作品,慢慢走不要停。自己扮演策展人精选几幅出于某些原因你特别看好的作品,然后停下来,慢慢欣赏,为它起一个名字,编一段故事。与作品互动、与大师交流更能使你领悟到艺术本身的魅力。为什么是故事?DNA决定了我们喜欢故事,人类用故事于冗杂中找寻秩序,将混沌的世界合理化。那我在这里读到了什么故事呢?有一套令人印象很深刻的作品,是路易斯·内维尔森的《涂黑木材》与乔尔·夏皮罗的《铸铜》,分别是用铜与木材分别做成对方的样子。相隔20年的几个作品,似乎都在阐释着探索材料的可能性,也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


李可欣:

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当代艺术作品陈列在一起,A场馆中间一条主路两边展陈墙并列布置。工业厂房改造的展馆,大跨度大空间,面向西南的大面积玻璃窗使得看展的人从一个小展厅到另一个之间过渡时感到被照亮,一些温暖和回到现实。主路走到尽头右转,通过大台阶上到二层,流线设计直接。转角的展厅,一张古木桌子,上面放一个花瓶,四把明代椅子,两三个走累的游人坐下来休息,大面积午后的阳光将他们照亮,使得这个冰冷粗野宽阔的展馆瞬间有了细腻的生活美感,大概艺术始终来源于生活。


王雯茹:

当我的眼前被目不暇接的艺术品充满时,有些震撼。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当代艺术品被有秩序的排列在一起供人们欣赏和评价。现场还有专业的讲解员为观众讲解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艺术家的思想等。当然,每一个作品会被明码标价,在这里的人对艺术品的态度更加具有了商业内涵。不过,我想这并不影响艺术品本身的美好,而这种被价格衡量的形式也更代表了艺术品所具有的其他价值吧。


丁钎文:

第一次参加艺博会,不同于平时去画廊、艺术中心,纯粹地欣赏作品,身处于与市场中的大家还会谈及艺术品的价格。在巨大的场馆中看到一件件作品和商品一样进行交易买卖,又多了一种新奇体验。半天的观展时间让我们与成百上千位艺术家的作品相遇,在短暂的驻足时间中与作品交流是件非常耗神的事情,希望下次能够预留更多的时间浏览。


陈俊霖:

进到A馆,我的第一感想是“好大一个馆”,第二感想是“好多艺术品,好多人”。这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上海人民对艺术的热情。馆内的空间被各个画廊分割,而属于每个画廊的空间又被其中各具气质的艺术品们所占据。大量的画作、装置、雕塑与如织的游人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名为“艺术博览会”的氛围。这是一个艺术品交易的场地,尽管我们去时是公众开放日,但在参观者中仍有部分是艺术品交易商,他们的存在也放大了展馆之中艺术品们的商品属性,很难说这样的艺术博览会是否是有利于艺术品本身。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除了感受到艺术品中内蕴的情感以外,也让我对艺术市场有了一些思考。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熊妹:

刚进入展馆,三个造型别具一格的大斑点红黄蓝南瓜映入眼帘,一股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以三原色作为展馆开头,想必也是经过一番巧思的。展馆有着各自不同的分区,色彩的较融又或是黑白灰的碰撞,界限明显的锋利又或是交错的朦胧。二维、三维的呈现,不同艺术思想的火花在这里愈发精彩。对过去的思考、现实的架构、对未来的远望,在这里有了释放的出口。这里有对爱与自由的向往、有对种族平等的呐喊、有对浮躁世界的静思,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的美妙体验。对着展品开始与艺术家的无言交流,尝试去了解这一个个有趣的灵魂,内心不禁感叹:生活如此多娇!


迮佳:

两年前第一次在南京参观国际艺术周,那时纯粹是以普通观众的视角走马观花,一饱眼福,留下了很多好看但不知为何的照片。但在MFA专业学习了半个学期以后再去西岸艺博会,这次有了不同且更深刻的体会。参观美术馆及画廊更多的是自己个人与艺术作品的对话,而艺博会能够在短暂的时间、空间里看到许多不同身份的人与艺术作品对话。很幸运有这次机会能一下子接触到那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更实际地目睹了老师讲座中艺术品市场的盛况,是一次十分有趣的经历。


陈玥彤:

今年的西岸艺博会之旅给我带来了一次特别奇妙的经历,亲临大型的艺术交易市场的中心再次更新了我对于所谓艺术品认知的角度。

总体而言,这次艺博会当中进驻的Gallery和到来的艺术家开始逐渐和国际接轨,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国内现在比较主流的机构。这意味着平台的多元化发展。在疫情期间能感受到艺术交易在国内的能量与市场释放的信号,还是一件令人动容的事情。不过仅仅靠一个下午的浮光掠影,整体感觉上英系的独立画廊还是偏多,希望未来这里能够继续发展成为一个国际画廊都想要角逐的平台。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在这样的场合中“观展”还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学会理智并且适当的抽离,以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观察而不是体验“艺术品”很有必要。“展销会”必然不同于美术馆的展览经过非常严格的甄选,这样的情况往往导致展品的水平泥沙俱下。过于认真的感受和把玩,容易看伤眼睛并消耗的大量精神力,作为游览博览会这样的场合所付出的代价来说并不值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