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之星
【服务格言】
■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用心做好每一件实事。
■永葆初心本色,以专业和热忱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测试技术服务。
朱燕华博士毕业后在分析测试中心的电镜-影像中心从事一线测试服务工作,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她已成长为电子显微、X射线显微等多项显微分析领域的技术专家。她不惧艰苦,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辛勤的汗水书写下抗疫篇章;她勇于探索,作为电镜-影像中心的平台负责人,带领团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她迎难而上,积极参与我校多项重大平台建设工作,助力学校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的跨越式飞速发展。
彰显担当,筑牢学校战疫防线
2022年3月9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学校紧急实施了封控管理。疫情就是召唤!在关键时刻,她以身作则,义无反顾逆行入校,积极投身学校抗疫工作,齐心协力为校园安全健康保驾护航。
全程参与,坚守抗疫一线。她积极加入学校抗疫志愿者队伍,伴随着学校战“疫”历程一路成长。3月初,她是一名新手志愿者,负责维持核酸现场秩序,锻炼了意志和勇气,即使身边有数名红码人员她也毫无畏惧。曾和同事们穿着大白冒雨连续八小时奋战在核酸现场维持秩序,被称赞为“最美最强最给力志愿者团队”。4月,她参与了校园环境采样工作,和团队一起完成了公共环境及学生宿舍等10000余个采样点的环境采样,确保师生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安全。4月19日,她上岗为校内师生进行咽拭子采样,和同事们一起配合附属医院的医护团队共同完成校园日常核酸采样任务。6月,她已成长为核酸采样点位的负责人,每天为闵行、徐汇两个校区安排上岗采样志愿者,累计安排人员上岗427人次。6月底,她组织建设徐汇校区自给自足的核酸采样体系,核酸地点选址、采样设备搭建、物资搬运等各个环节都亲力亲为,顺利完成徐汇校区核酸检测工作由公司外包转变为学校自采模式的切换。7月,她组织编制点位主任工作手册、样本转运要点等多个指导文件,多次组织开展点位负责人的培训工作,共培训教师志愿者70余人、学生骨干30余人担任点位主任,协助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全校采样志愿者约2300人,进一步夯实学校核酸志愿者人员力量。
攻坚克难,勇于面对挑战。9月的学生军训和迎新工作,对于核酸检测工作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她和志愿者队伍克服困难,打通核酸采样“最后一公里”,在19个军训核酸采样点位间不停奔波,协调解决采样问题,顺利完成近5万人次的核酸采样工作。新生报到日,她与分测志愿者担任各核酸采样点位主任,带领全校志愿者每天从7:00奋战到19:00,保质保量完成新生核酸采样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在核酸检测环节中,核酸数据的报送与反馈是实现核酸检测工作闭环管理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常态化核酸检测阶段,闵行校区校园内有24个点位、人员基数大,每天约测两万人,这都给数据汇总统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为保障核酸样本移交与报送采样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与溯源性,她规范了点位的采样报备流程与具体时间节点,每天在样本回收时间逐个核对登记点位样本信息并与检测机构对接双核对,制作了含开箱人等溯源信息的《点位样本移交信息表》,大幅提高了沟通与排查效率。
扎根岗位,保障平台运行。每天在完成核酸志愿者工作后,她还坚持完成实验室的每日安全巡查和其他本职岗位工作。在入校后的三个多月里,她每天巡查记录平台三十余间实验室和60台左右的仪器工作状态、及时排除了多个实验室安全隐患、保障珍贵的冷冻电镜样品的安全存储、解决各仪器的突发故障及为师生们上传尚未拷贝的实验数据等。平台的正常工作因疫情暂停后,她想方设法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线上渠道组织平台的老师们有序开展各项工作。自学校闭环管理以来,组织平台的老师们累计开展了约90场次内容丰富的在线会议,涵盖了设备采购调研、技术交流学习、专题报告等多方面。此外,她充分利用平台的专业技术特长,成功举办了多场精彩的线上报告,如“微光讲堂”显微分析专题系列讲座、“奇妙的微观世界”线上科普讲座等,累计吸引了2000余人次线上参会,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师生对常用显微分析表征手段及其最新应用与发展的了解,为师生们在疫情结束后快速开展科研实验工作奠定了基础。
凝心聚力,提升测试服务质效
她用心耕耘、勤于思考,时刻把团队建设、提升技术能力与测试服务质量作为工作重心。
紧跟热点,提升技术能力。她负责的电镜-影像中心服务于我校19个学院和研究院,480多个课题组,每年开放测试58000余机时,检测81000多个样品,为我校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作为平台负责人,她十分注重团队“技术软实力”的提升。通过不懈努力,进一步拓展了平台的技术服务领域。组建特色技术团队加强测试方法学的研究,进一步促进团队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近几年,团队成员先后主持或参与了数十项研究项目,如APEC纳米技术研究项目、上海市纳米技术专项等;制定国家和教育部标准8项;荣获第一届“信立方”杯高校分析测试技术培训微课大赛三等奖、上海市研发平台典型案例等奖项。在关心团队成员技术提升的同时,结合自身在测试工作中遇到的测试难点,积极开展测试方法学研究,近几年主持了4项实验技术课题,发表了多篇论文。此外,由她自主开发的电镜超薄切片辅助定位系统、X射线断层扫描多样品扫描支架获得了专利授权,还获得了第三届华东联校分析测试技术论坛会议论文一等奖、开云网页登录 “三大卓越奖励计划”等荣誉。
科学管理,提高开放效能。电镜的测试需求大,机时常无法满足师生的测试需求。她急师生之所急,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对预约系统中测试信息的统计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迅速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加强自主操作培训、梯度收费及设备分类管理,顺利解决了电镜机时紧张的矛盾,实现了机时的合理均衡分配。同时,推进电镜自主操作培训视频的制作,提高自主操作培训效率,单个培训教学视频的最高点击播放量已达1.5万人次。目前,电镜-影像中心已培养可在非工作时段自主操作的师生累计达3000余人次。该举措的推广实施,使平台近几年非工作时段的机时占比由16%提升至46%,大幅提高了电镜的使用效能,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在解决师生电镜预约难的同时,也有效降低课题组的测试费用,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聚焦服务,关注师生需求。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校内师生,她带领团队多次深入课题组进行交流,详细了解师生们的需求与难点,并予以协调解决。电镜-影像中心的老师们专业背景多样,为了让老师们能更好地与师生进行沟通,她在平台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材料、生物等领域的专题知识系统学习,旨在进一步拓宽团队的视野,以便更好地为师生提供专业的高水平技术测试服务。作为服务部门,用户的体验是衡量工作质量的尺子;师生的意见和反馈,是平台改革提升的动力之一。她凝聚团队合力,勇于突破现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为目标,持续潜心改进。定期广泛调研师生的测试服务意见,并对回收的几百份问卷逐一进行分析讨论,倾听师生的需求与心声,通过总结挖掘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结合师生反映或关心的问题,陆续推出新工作举措,如:为鼓励在非工作时段自主操作,推出了TOP自主操作课题组返机时活动;为解决磁性样品测试难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磁性样品的电镜测试技术路线;为解决师生们的紧急测试需求,开放批量和加急样品的绿色通道;针对学期末学生测试需求较大、机时紧张的问题,与团队成员在工作时段外额外增开电镜测试时段,加班加点为同学们测试样品,保障师生科研测试工作顺利开展。
迎难而上,构筑一流技术平台
善于学习,推进平台建设。我校双一流建设、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分析测试中心迎来了飞跃式发展,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她参与了转化医学大楼、冷冻电镜中心、分子影像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任务。冷冻电镜中心和涉及放射性核素的分子影像实验室的专业性都非常强,为保证专业地完成建设任务,她前往清华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苏州大学等单位走访调研,充分吸取其他单位的优秀管理模式和硬件设施建设经验,努力将最先进、最专业的理念运用到平台建设工作中。同时,为顺利与设计、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对接,她自学工程图纸软件。经多次探讨,在转化医学大楼空间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在600㎡的空间内规划了13台电镜实验室,实现了极高的空间利用率,成为同行学习的典范,时常有高校及科研院所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此外,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代表着生物结构成像领域最顶尖水平的冷冻电镜也已建成,冷冻电镜中心具备单颗粒分析和微电子衍射技术相关全流程的技术服务能力,2020年开放至今,已为多个课题组在重大科研项目及高水平成果产出方面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不畏困难,勇挑建设重担。在完成转化医学大楼和分子影像实验室的平台建设工作后,她将在前期工作中所学习积累的平台建设经验,运用到了张江分平台电镜平台的建设中,成为电镜平台建设的主导者。在施工阶段,经常会见到她带领着团队的老师,戴着安全帽一起在工地现场反复勘察,仔细确认每间实验室的水、电、气路、排风等各项环境设施是否满足条件,与不同的施工方认真探讨解决现场问题。目前,已完成实验室装修工作,相关的电镜等大型仪器设备也已顺利进入实验室,处于装机、调试阶段,预计近期将陆续面向校内师生们开放试运行。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朱燕华立足岗位,坚守初心,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秉承勤勉尽责的工作态度,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践行了新时代分析测试技术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个人简介】
朱燕华,高级实验师,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影像中心平台主任。本人及团队曾先后获评校“三大卓越奖励计划”、“三全育人”优秀案例、平安校园先进集体、校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和多次年度考核优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