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党史故事
救饥救寒运动
— 交大党史故事1947年下半年,随着中国共产党军事上的胜利,蒋管区人民的斗争热情继续高涨。这时的学生运动怎样突破国民党政府《戡乱时期维护社会秩序临时办法》的束缚而继续向前发展?成为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交大党总支在总结5月学运经验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党的工作要从学生最关心和社会同情最广泛的问题上来突破。由于国民党政府热衷打内战搞独裁,国内农业歉收,工商业凋敝,难民和失业工人日益增多。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展示的1947年前后的中国城市景象
1947年底,上海市共有难民和失业工人约30万。他们散居在残破的厂房、简陋的棚户里,还有些流离失所,露宿街头。进入12月后,上海气温骤降,街头冻尸饿殍每天数十起。据官方统计数字上旬为400人,中旬500人。社会上一些慈善团体和报社发起寒衣赈募活动,但进展不快;上海市政府虽预备“冬令救济”,然行动甚少。交大、同济和上海各校学生也先后行动起来,走上大街小巷,为饥寒交迫的穷苦人民募捐。
1947年底同济学生在寒衣劝募活动中创作的宣传漫画
党总支及时注意到社会上、学校里即将兴起的救寒救饥活动,经过研究认为发动学生开展救饥救寒运动意义重大:其一,这个运动具有合法性和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把官办和半官方举办的救济活动变为群众性的救济活动,对于冲破政府当局的禁令十分有利。当时《戡乱时期维护社会秩序临时办法》规定:对于10人以上的请愿和罢课、罢工、罢业、游行示威,“采取紧急处置,作有效之制裁”。在反动政府高压之下,革命者硬拼直闯肯定是不行的。党组织可以利用上海市提出的“冬令救济”的合法性,放手发动群众,冲破自五三○大逮捕以来白色恐怖的低沉气氛。其二,这个运动具有很大的社会教育意义,可以加强学生接触社会,与城市劳苦大众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因此,中共上海学委决定由交大、同济、圣约翰等校共同成立“上海市学生劝募寒衣委员会”,并通过上海学联在全市大中学校广泛发动。
学生们的动作雷厉风行,首先由交大学生自治会出面组织放映反映社会真实现象的进步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片中一位穷家孩子卖唱时唱道: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落在街头。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悲哀的声调唱出了人世间的凄惨不平,震撼着每个青年学生的心灵。能歌善舞的山茶社社员及时将这首插曲在学校教唱,学生们上街劝募时,齐声唱着这首歌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12月21日,在全校90%以上的学生签名响应下,交大成立“救饥救寒委员会”,下设劝募、保管、总务、宣传、会计、义演、配购等小组,开始进行“一周劝募活动”。为了使得青年学生受到最现实的教育,党组织通过学生自治会对这次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安排,一方面发动学生到棚户区访贫问苦,以便了解最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另一方面,也组织学生到上海穷奢极欲的场所募捐,了解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让学生在强烈的社会对比当中受到鲜活的阶级教育。
交大校长程孝刚(1947年9月~1948年7月在任)
救饥救寒委员会成立后,捐募寒衣的活动在校内外蓬勃展开。校内师生员工都纷纷解囊捐献。程孝刚校长带头捐献,捐出衣服一件、法币20万元;不少教授也捐衣献物,有一位教授慨然以3万元的高价义买了一份“月儿弯弯照九州”的歌谱,坚持不肯留名。很多学生把自己不常用的衣服都拿出来,清寒学生将接受社会救济的寒衣100余件,也大多捐出来。
在校外,24日晚上圣诞之夜,正是上海各娱乐场所笙歌曼舞通宵狂欢之时,100多名交大学生冒着严寒,前往上海歌舞场所,利用演出休息时间向观众进行劝募演讲,共募得5000万元。25日为全校总劝募日,学校同意学生自治会请求,给予准假两天进行募捐。1500余学生分为几百个劝募小组,顶着丝丝细雨,踏着泥泞的路,散向大都市的每一个角落,上街劝募。有些小组到了南京路等繁华地带,举目歌楼舞榭,珠光宝气,一些达官贵人,一掷千金,但对救饥救寒却十分吝啬;相反一些三轮车夫、工人、店员、教员等,自己虽然很清贫,却热心救济苦难的同胞,拿出自己的一点血汗钱或一件衣物,鲜明的对比给学生很深刻的教育。
丁然(左上)、上官云珠(右上)、赵丹(左下)、黄宗英(右下)
26日,经与戏剧界素有交往的学生进步团体“愚公社”的接洽,学生自治会筹办救饥救寒义演,邀请到影剧界知名人士丁然、上官云珠、赵丹、黄宗英、舒绣文、梅葆玖等20多人来校,连续进行3天义演,筹款逾1亿元。28日,是年底的最后一个周末,交大学生与上海80余所大中学校,2万多学生一起出动总劝募。学生们不畏积雪未消、寒流滚滚,从早到晚活跃在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一队队手持交大校旗,胸佩统一的救饥救寒徽章的学生,辛勤奔走,进行宣传和劝募,化成一股股寒潮中的热浪。这一天,交大和同济、中华工商、音乐专科等校组成“劝募寒衣宣传大队”,出动了7辆大卡车,在南京路、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西藏中路等闹市中心进行集中的宣传劝募。“大钞满天飞、穷人饥寒啼;你看穷人多可怜,一件寒衣救一命”,“人民要免除饥寒、只有自己靠自己”的呼声不断从宣传车上传出来,激起广大市民的共鸣,大家有钱出钱,有衣捐衣,纷纷把钱款衣物交给学生劝募小队。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展示的1947年前后的上海街头
日以继夜的募捐,历时2周多至年底结束的救饥救寒运动,共募得捐款3.5亿多元,寒衣2万多件。为了保证募捐来的物资真正发放到贫苦群众手中,交大救饥救寒委员会又组织学生再次深入贫民集中的地区,发放衣物,让学生进一步体察贫民的饥寒交迫的生活。由于周密组织,防患于未然,衣物基本上发放给了最需要的难民、贫民、失业工人。
救饥救寒运动的成功开展,标志着白色恐怖的冲破和群众运动的再次高涨,政府当局《戡乱时期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实际上完全被正义学生的行动所冲破。交大发动的面很广,参加的学生达90%以上,广大党员与群众受到的教育很深刻,并涌现了大批积极分子,分别被吸收进了各个社团。
来源:开云网页登录 党史校史研究室:《民主堡垒:战斗在交通大学的中共地下党(1925-1949)》,开云网页登录 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