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拾年
难忘我的老师和同学
— 《思源》拾年编者按:
2010年,《思源》杂志创刊之际,即赋予并秉承了“担负交大人精神家园、情感纽带与交流空间的使命”,成为开云网页登录 独具特色的系列刊物之一。2020年,开云网页登录 校友会会刊《思源》杂志创刊十周年。十载岁月、相知相伴。经编委会讨论后决定,编辑部精选十年来读者反馈喜爱度最高的二十余篇校友回忆文章编入《思源》杂志第四十期,以“学在交大”“我的年级我的班”“缤纷校园”三个版块,较为全面地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交大人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深挖交大人的情感故事和精神内核,传承交大独特的校园和校友文化,力求让读者有兴致有共鸣,在文字间畅游的同时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一九七四年九月,来自15个省(直辖市)工厂、农村的41位同学进入机械制造系精密机械制造专业,组成62041班,开始了紧张而快乐的大学生活,在校园留下了3年的足迹。由于国家形势的需要,全班同学于1975年底跟随着老师们一起转移到新建的精密仪器系,将专业改造成为精密仪器专业,班级代码也改为82041班。我没上过高中,进校后迎头碰上的便是学习上的困难。我曾经自学了初三、高中的全部课程,因此数理化还没有什么困难,由于初中学的是俄语,进校后是从26个字母开始学习英语的。我就挤时间学习,把英语单词写在卡片上,规定每天要完成多少,雷打不动,必须完成,走路、食堂买饭排队都要背上几个单词,每天第一个来到学校语音室,把别人用来休息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很快赶了上来。当年教外语的冯仪民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参加工作后,冯老师还多次给我寄来造船方面的英语资料,真感谢他。毕业后,我参加大连外语学院电视英语三年函授学习以高分获得结业。
黄凤鸣(前排中)与同学在校园内合影留念
当年的口号是“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正是这个口号使我们形成了一个战斗团结的集体,互相帮助支持着走过了四十多年,同窗情谊也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班的学风特浓,生活在这个集体,想不努力都不行。晚上熄灯后,有的同学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学,有的上海同学经常周日也在校看书学习,有的外地同学寒暑假也坚持在校学习,甚至上学三年没有去过南京路,时间抓得特紧,分分秒秒都不放过。我还记得当年在中院的课程设计历时一个月,掌管专用教室钥匙的同学早上七点三十分来开门时,教室外边已经有二十多人等候了,第二天七点来开门时发现等候的人比昨天还多,从第三天起专用教室的门在早上五点半就打开了,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多才锁门。毕业设计的最后阶段正是上海黄梅天气和盛夏的时候,同学们仍然起早贪黑,走访调研,商讨方案,一遍不行就两遍,直到用户试车成功才算圆满。真是拼命三郎,非常认真刻苦,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不管是在学习上,在工作中,永远都要追求做得最好。
82041班党支部成员在一大会址合影留念,前排右一为黄凤鸣同学
一九七五年暑假后,有一个同学患急性肝炎被隔离在校卫生科传染病房,同学们不顾被传染的危险,争先恐后地陪护、看望、补课,使这位同学很快恢复了健康,功课也没有落下。我们班上海同学占了一多半,在校期间他们经常为我们这些外地同学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上海同学还曾经为我提供了大量测量技术资料,在完成产品关键部位的测量工作中派上了用处。毕业后不管谁到上海,都会聚在一起共叙当年友情,互相关心帮助解决眼前问题。我也曾经特意从葫芦岛来上海专程探望一位生重病的同学,姜鸿江、张建华、陶德坤、李山洪、孙景霞、娄彝忠等分别或一同去看望一位患脑梗的同学。已经退休的同学先后在彩云之南滇西北、千岛之湖淳安、华夏文明摇篮山西、芙蓉之国湖南、燕赵大地河北、俄罗斯留下了向快乐出发结伴旅游的足迹,进一步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未来的毕业聚会将继续发扬光大这份深厚持久的兄弟情谊。
我这人运气特好,有机会来到了这个集体,结识了我班这么好的同学,无论是顺利完成学业还是在工作中得心应手,都离不开我的老师和我的同学的帮助,在此道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