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专栏

优秀毕业生 |外国语学院华佳: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

 时间:2021-03-29  浏览:1954

岁月荏苒,光阴如梭。转眼这已经是我在交大的第七个年头。从20149月踏入思源门的那一刻,我身上的交大标签便伴随我直到现在。七年时光,或许只是人生旅途的一段过客,于我而言却是不能忘怀的流金岁月。感念交大,在这里我收获了一个积极向善、随性通透的自己。

缘起交大 译路同行

我参加高考的时候,上海还保留着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入学的方式。一模考后,班主任发了3A综合考试的通知,包括清华、交大、浙大等国内顶尖985211高等学府。我喜欢英语,相较其他理科似乎也稍有优势,或许当时也是较早考出高级口译证书的一批。简单和父母沟通后便在网上直接填报了交大,第一志愿英语。但事实上没抱太大希望,3A的数学考试出了名的难,而我一介文科生也做好了充当“分母”的准备。2月底我接到了交大的电话,没想到我居然被顺利录取,就连数学成绩也在全国所有3A考生中排名靠前,我十分感谢高中母校的培养。而这一切也让我认定了我和交大的不解之缘,或许也可以说是我和英语的缘分。

那年夏天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忍不住憧憬着进入交大后的种种。报道第一天来到杨咏曼楼,第一次看到学院大楼里“交古通今,学贯中西”的院训,我在内心告诉自己一定要在专业上有所成就。本科四年,我习惯了寝室、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即便是没有早课的清晨,我也会早起看书、阅读;课堂上,我也不吝啬于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拙见;在图书馆,学会了占座,爱上了午后在楼下全家便利店小憩的日子。虽然专业是英语,但细分起来我还是对翻译最为热爱。课余我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也在口译大赛、商业辩论大赛中有所斩获,也曾在2016年上海国际物流展会中担任译员,探索翻译我一直在路上。

大四那年我以GPA专业成绩排名第一保研到本院的翻译系。虽然是在交大这所理工科见长的学校读文科,身边也不乏有过其他声音,但我始终认为听从内心、坚持热爱无可厚非。研究生阶段,我有幸选择到了刘华文教授作为我的导师。刘老师潜心文学翻译,其文学翻译理论足使我领教和受益颇多。开学之初他便赠予我两本学术著作,并题字鼓励我研究生好好学习。我是从小就爱看书,虽然对于学术理论派书籍的热情没有小说这些题材来的高涨,但认真读也有一段时间会陷进去,白天没事便会找校园内建筑物、标语翻译得是否得当,微博上某一句热门流行语用英语该怎么解释。记得好几次去导师办公室,都是大聊翻译现象,现在看来虽无用但却极大地增加了我对翻译的研究兴致,以小见大,从点到面去发现和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这可能也正是研究生与本科阶段泛式学习的差别。刘老师的《差异、认知、界面》和《双语词典的文本性研究》后来也成为我毕业论文中理论基础部分的重要借鉴来源,两本书上满满的笔记至今还能看的饶有兴致。翻译于我,是七年的专业学习,更是精益求精的追求。

 

初心相随 砥砺前行

伴随我本科和研究生生涯的,除了学生的角色,最特别的就是一名坚守岗位的学生工作者。2014年,我抱着改变内向性格的想法加入了开云网页登录 学生联合会。“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是我最初记住的宗旨。从学着怎么发正式邮件、校园东转摆摊、梅花桩涂鸦,到组织策划C9高校新青年论坛、“丝路交科”开云app官网入口下载苹果版 -香港科大暑期交流营,我开始感受到做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解决同学们为之烦恼的痛苦,成为了我收获和满足的来源。那个时候我给自己定下了小目标,一定要在学联这个组织里继续发光发热。我逐渐从台下的自己一个人,成长为在学生组织中可以独挡一面的带领者。成为校学联主席后,我分管文体中心和跨文化交流中心。任职阶段,总共导演了包括校庆大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书育人大会、“一二·九”歌会等9场大型典礼和晚会,书写了校园文化的形象名片。无数个日夜的流程彩排和修改台本仿佛已经是家常便饭,任何一个细节问题到最后都能临场应变。那几年,交大的校园文化仿佛在我的画笔下描绘出了不一样的色彩。在跨文化交流中心,我策划举办的民族文化节团聚了交大的少数民族同学,充分展示了各民族团结一心又各具风采的青春昂扬。现在回忆起来,也算是没有辜负当时定下的小目标,在学联的这些日子,我认为足以称之为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8年,从本科到了研究生,我也从学生骨干转变为辅导员,肩上的责任仿佛更沉了一些。加入新生的设计学院后,仿佛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作为一名团委辅导员,习惯了导演身份的我决定在这里做一名科学与艺术的“设计师”。我牵头制定《设计学院学生竞赛培育和资助办法》,每年支持200余名学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成立学生竞赛委员会,担任职协指导教师,打造“创设青年说”先锋人物,从零开始、建章立制、多措并举、协同育人。2020年底,我指导的“设计黔研”和“西香计”团队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和铜奖,首次实现设计学科在双创三大赛上零的突破,让科学和艺术在山顶相遇。于我而言,纵使为此有无数个加班的夜晚,也倍感乐在其中,奋斗战胜了疲惫。巧合的是,在学联时我和同学们经常在逸夫楼一楼和三楼讨论。到了设计学院后,则是转战至逸夫楼二楼,围绕着逸夫楼的七年学生工作,缘分也是妙不可言。

后来,我开始成为设计学院2019级研究生和2020级本科生的年级思政。带学生是一件新鲜的事,也是一件挑战与感动并存的事。拿到新生名单的那一刻,我还在思考要如何快速记住这么多学生的名字。第一次年级大会那天,我看着台下一百多张稚嫩的脸庞,心里不禁涌起了一阵感慨,既是我带的第一届本科生,理应要好好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也正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无论线上线下,我总是第一时间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24小时手机畅通,全天候服务关心。12月寒冬的一个晚上,6点左右我接到电话说学生肠胃炎严重转送医院,我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因平日较为了解这名学生的身体情况,我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11点,医生下判断,需马上动手术,否则危害更大。我马上联系学生远在甘肃的父母,征得同意和授权后第一时间代为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凌晨2点手术顺利结束,我悬着的心也才逐渐放下,静悄悄回到了家。那个夜晚的风格外刺骨,脑袋被吹得嗡嗡作响。这也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作为思政老师,我们必须随时到位,全面负责。以前在学联时记下的“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到现在亦是如此。我想,学生工作对于我仿佛已经成为了不可放下的一切。守护初心,我将一直在路上。

 

良师益友 终身感恩

在交大的这七年,最为感念的其实是陪伴在我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校园里,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同学身上都自带着光芒,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本科阶段上了许多通识课,其中记忆最深刻的便是媒体与传播学院姚欣保教授开设的《中国新闻研究》。在上院的教室里,姚老师侃侃而谈和娓娓道来的传授犹如春风化雨,不仅扩宽了我的眼界和思绪,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尚不成熟的价值观和认同观,此后以后遇到事情都养成了“明辨”的意识。那几年,除了专业学习,最喜欢的便是在各种选修课上习得不一样的知识,从天文地理的大理论到鸡毛蒜皮的小知识,或许那个时候并不一定有显性的用处,但日后想来必定是内化于心的成长与帮助。在这些课堂上,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同学们也成为互相交流、思维碰撞的对象。有时候为了课堂展示和演讲的效果能比别人更好,我会连续几天精心准备和修改自己的内容,脑海中无数遍模拟演讲的样子,预答老师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在交大这样的高等学府,朋辈激励也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给了我许多正面的促进。大四那年,正值母院20周年院庆,作为唯一学生代表发言,我倍感荣幸。“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遇到的所有老师皆是良师。

课堂之余,在学生工作中我也有幸遇到了很多指点我、提携我的师长学长们。刚入学联的时候,我还是高中阶段那个较为沉默、不怎么开口的孩子。我的部长、中心主任,学联主席,虽然只是比我大了两三届的学长学姐们,但却实实在在地教会了我工作的技巧,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逸夫楼一楼的学联办公室见证了我和其他部门干事彻夜发邮件、核对材料的景象;在三楼向老师汇报活动策划和预算,也让我不再怯手怯脚,敢于展现自己的想法。非常感谢那时候学联的指导老师们,包容我年少的无知和无畏。是他们的建议和经验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让我在学联做出了一点微小的成果,为交大的校园文化添砖加瓦。也可能正是因为在这个圈子里呆的时间比较久,渐渐地我也成为了学弟学妹们眼里的那个学姐。大二大三时我连续去迎新现场帮忙摆摊,看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我便想到当时自己也是遇到了如此多优秀的学长学姐,这一路走的非常有意义。2018年我因领导力奖学金加入了荣昶基金会。在基金会这个大家庭里,成长颇丰,感慨良多。

也是因为这段经历和缘分,辅导员工作阶段也跟随着几位原来熟悉的老师和同伴。逸夫楼几个灯火通明的夜晚,我们也会畅谈人生,不知大家的未来都会怎样发展,但心中对学生工作的热爱和激情我想每个人都不会淡忘。去年年底,我也有幸获评了全校仅十名的“辅导员标兵”称号。荣誉之余,更多的是激励和责任,我也想把自己这些年在交大得到的帮助和成长以自己的力量反哺给更多的群体,努力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做出一点贡献。

接近七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如今毕业在即,思绪万千。回首过往,经历的那些痛苦和艰辛仿佛都已烟消云散。在我人生轨迹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都是喜悦、成长与收获。我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也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就像逸夫楼一楼大厅的那行字,“把自己的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我愿与祖国同向同行,脚踏实地,笃行致远。希望自己能够时刻秉持着赤诚之心,怀抱着一丝光明,冲向美好的未来。

导师介绍

刘华文,开云网页登录 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华语译文馆高级研究学者,《孔学堂》杂志英文顾问。研究方向为译释学、认知与翻译、翻译诗学、语际历史书写、双语词典学等。在Meta、Translation Studies、Philosophy East & West、《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Translation等期刊和论文集发表论文;专著有《翻译诗学》、《双语词典文本性研究》《差异·认知·界面:汉英翻译三维论》等;主编和参编的词典包括《译文版牛津英汉双解词典》、《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等;译著有《海德格尔》、《野孩子》《康德与鸭嘴兽》等。

  •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邮编:200240
  • 电话:86-21-54740000
  • 传真:86-21-54740000 
  • 共青团开云网页登录 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交大青年 沪交ICP备05053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