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罗将,山东聊城人,2016届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生,2016年贵州选调生,贵州省黔南州委组织部领域党建科科长。博士期间在校研究生会任职,荣获欧姆龙奖学金,智造顺德奖学金,思源志远就业奖;现于龙里县谷脚镇挂职党委副书记、任高堡村第一书记。2019年获得贵州“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黔南州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龙里县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从巍巍学府到政府机关
时间回到2011年秋季,罗将带着行李,怀揣梦想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来到开云网页登录 这所百年学府继续深造。对于他来讲,来到交大读书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要让自己有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眼界,更宽广的胸襟。在上海这座开放最前沿的城市,在交大这所巍巍学府,不仅有更多的机遇和平台,还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能够更好的去认知自我。
在实验室,他是有名的“拼命三郎”,每天都是最早到最晚走。在校园,他加入博士生会,积极投身校园文化活动。博期间发表了三篇高水平论文,顺利的通过了博士答辩,手里也有了几家公司的offer。毕业季是每个人的人生的岔路口,迷惘、执拗和忧虑填满着每个要毕业的人的心。但对于罗将来说,他的梦早就有了归属。
开云网页登录 走出的博士会选择一份什么样的职业呢?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想到的可能会是拿着一份不错的年薪,在北上广过这一份舒适的生活,在繁华的都市有一套房子。可罗将毅然地选择去贵州做一名选调生,“去基层,去服务更多的人”。
这不是一个心血来潮的选择,这是一份要用一生坚守的执着。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装不下他的梦想,实现不了他的追求;他想要的,是接触最平凡的人,做最有利于百姓的事。
除了自身的价值取向,他童年时的生长环境也深深影响了他。罗将的故乡是山东聊城,这也是孔繁森的老家。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正是这些耳濡目睹的教育将奉献和服务的种子播撒进了这个男儿柔软的心房。一个是扎根西藏,一个是走向贵州,但两份理想却跨越时空水乳交融到了一起。从巍巍学府到政府机关,他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一步扎实而稳重。
从繁华都市到乡村田野
在组织的安排下,罗将进入了黔南州委组织部办公室工作,得益于组织部对选调生的关心,他的业务能力日渐精进,也渐渐习惯了组织部的工作环境。然而,他总感觉自己博士能力还未完全发挥出来,究其原因还是对基层不够了解,于是凭着自己一贯的对自己高要求的性格,主动向组织提出要去基层锻炼。2017年5月,罗将来到龙里县谷脚镇挂职党委副书记、任高堡村这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在村开展扶贫工作。
高堡村是贫困村,是一个封闭落后、破败不堪的小村落,是一个有着166户507人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23.5%的村庄。村里基础条件差,危旧房很多,垃圾到处扔、污水到处流,整个村没有一个文化广场,甚至许多村民组还未有硬化路。落在罗将身上的担子很重,挑战也很大。
从繁华都市到乡村田野,罗将又迈出了他的一步,他一步一步的舍弃了他的安逸、享受,来到了最偏远最基层的农村,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前进。十年寒窗苦读才会终有一日金榜题名,同样的,对基层工作的认识需要从农村开始。农村人口在我们国家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脱贫攻坚仍是我们国家第一要务,只有来到农村才能了解什么是农村实际,什么是农民现状,才能更好的了解我们这个国家,才能更好的服务我们的人民,做好本职工作。
罗将说,他仍然记得第一天来到高堡村的时候的场景,那天部里面破例由部领导亲自送他来到龙里,把他交给县委组织部,并叮嘱他好好干,虚心学习,有困难找组织。也是在当天,舟车劳顿之后来到了村里,在破旧不堪的村委会瓦房里见到了村干部们,他们都一脸渴望的望着罗将,用浓重的本地方言跟他交流。晚上,他被安排在了村委会居住,同另外一位驻村干部挤在一个房间里面。那一晚他躺在床上望着忽明忽暗的灯光,呼吸着夹杂着牛屎马粪乡土气息,感慨颇多。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到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就应该到最基层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年轻人就应该跳出自己舒适的圈子,去接受挑战,去成长。正是这样的信念,让罗将坚持驻村到了第四个年头,亲眼见证了高堡村乡村巨变。
从一介书生到田坎博士
龙里县是贵州66个贫困县之一,高堡村又是龙里县贫困发生率较高的村之一。2017年罗将刚下来驻村不久,龙里县就掀起了脱贫攻坚冲刺的浪潮,力争在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时间紧迫,压力可谓空前。
号角已经吹响,扶贫战役已经开始,罗将能做的就是带领扶贫干部一起努力向前。刚刚来到村里的罗将难免有些书生气,对村里并不熟悉,抄着一口普通话,多少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但是罗将并没有放弃,语言不通就开始学,情况不熟就开始摸。几个月下来,罗将瘦了一圈,黑了许多,但能听懂老百姓说的了,他走遍了全村19个村民组,对全村情况有了深入了解,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罗将知道身为第一书记要想开展工作首先要凝聚人心,把党员和群众团结起来才能发挥最大作用。高堡村基层党员较为分散,层次参差不齐,党建工作很难开展。他在同党员群众交谈中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非常大,作为博士,人们见到他都要跟他谈论习近平总书记,于是他便抓住了这个机会,向组织争取到了一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免费发给全村党员和全体驻村干部,定期组织大家进行学习讨论,这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学习激情,也激发了他们的干劲,脱贫攻坚的战役氛围日渐浓厚。
党员干部团结起来了,但是还需要群众参与进来。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扶贫干部力量有限,只有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进来,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才能啃下硬骨头。罗将在走访中认真听取群众述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走访中他发现许多非贫困户对扶贫政策并不了解,也不关心,甚至还有个别群众对此存在误解,一定层度上影响了群众的满意度。为此,他带着驻村干部定期在全村所有村民组开展村民评议会,召集群众对贫困户进行评议,同时贫困户也讲述一下自身情况,帮扶情况,把事情亮出来,这个方法不仅有效消除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隔阂,宣传了政府的相关政策,同时也进一步拉进了干群关系,群众满意度、认可度得到了很大提升。
正是这一次次的走访,一次次的院坝会,一次次的做工作,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使得群众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掀起了全民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潮。而罗将对基层的认知,对群众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熟悉。
短短一年多时间,罗将和驻村干部一起总共争取资金近两千万余元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带着群众先后完成通村路拓宽1条7.1公里,通组路3条5.1公里,断头路3条12.7公里,串寨路6条574米,联户路19条1467米,独户路55户2255.5米,建成卫生厕所187个,卫生厨房176个,安装太阳能路灯209盏,广电云安装300余户,实施农户院坝硬化5000余平米,公共区域硬化面积1000余平米。放置垃圾箱17个,垃圾车1辆,建成污水处理系统3个,停车场950平方米,机耕道5418米,建设村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处,并重新翻修了高堡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之前的那个脏乱差的小村庄了。
为了让老百姓巩固脱贫成效,达到真脱贫,罗将为全村制定了村庄产业发展规划,他根据当地特色,按照“一村一产,多点开花”的思路推动全村产业发展,在全村形成了以刺梨种植为主,富硒茶叶、错季蔬菜、中药种植为辅的产业格局。目前全村种植刺梨约9600余亩,错季蔬菜种植近300亩,云台山茶叶种植约600余亩;他还帮助村里建强村级股份制合作社,通过“村社合一”持续巩固村集体经济和百姓收入,村级合作社牵头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200亩中药材已经全部种下。下一步,他打算将争取到的扶贫车间尽快投入使用,“至少要在今年产生效益”,罗将说。
2018年7月,国家第三方评估小组进驻龙里开展评估,高堡村作为抽检对象接受了国家检验,罗将作为第一书记全程跟随检查组检查,以零问题圆满收官,为龙里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同年9月,贵州省正式下文宣布龙里脱贫。那一天,整个高堡村驻地侧夜无眠,全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像是打赢了一场旷日持久战争的战士载誉归来,身上的担子终于卸了下来,连续一年多的疲惫、质疑、努力在这一刻都化为了金灿灿的果实,罗将感觉他的博士头衔得到了一次升华。
2019年,他被贵州省委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同时也被黔南州委、龙里县委评为“黔南州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龙里县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次年,他年度考核记三等功一次。这些荣誉是对他的付出的肯定,但罗将没有放下前行的脚步,驻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依然坚守在岗位,努力着,一点一点改变着脚下这片土地。
供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张蓉、于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