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专栏

青春足迹 | 羊镜宇:寻即赴往 心之所向

 时间:2021-06-09  浏览:1562

今天接到通知,我们团队的大创项目被推荐参加2021年国创年会,需要准备一些材料。

当项目负责人邱蔡豪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有点讶异。没有想到这一个大创项目先是从学校同期的大创项目中被评为2020年度优秀大创项目,接着被推荐参加市赛,兴许是在市赛中表现不错,现在又被推荐参加国创年会的评比。

恰逢毕业之际,想起来四年前初入交大的我,不免有些感慨。

我以为我能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一方面是自我的高要求,一方面则关乎选择与坚持。自我的高要求体现在对知识的掌握,而选择与坚持体现在对科研的追求上。

刚进入交大,脱离高中压迫式的学习后,我很快就“适应”了大学生生活:白天上课,晚上稍微写作业,然后就开始打游戏,几乎每天都到很晚。室友的状态也都与我差不多。就这样过了两个月左右,我突然发现对于所学的知识难以建立起一个体系。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选择掌握知识还是沉迷游戏?答案肯定是掌握知识。于是我有所收敛,不再过分放纵,将时间与精力放在大学基础课与专业课上。出于对自我的高要求,我不满足于自己只是会做题目,而是能够熟练运用知识,建立起每门课程的逻辑体系。因此,我在每个学期都能取得较为不错的成绩,在国际化试点班也几乎一直都是第一

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是最为重要的。在很多课上,尤其是专业课,比如材料热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以及材料加工原理等这类较难的专业课上,会碰到一些较难理解的点。而我都会跟同学先进行一番讨论,比如邱蔡豪、苏奕远、孙浩文等同学。在讨论交流中,我们可以逐渐达成共识,抛却错误理解,继而对这个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而老师的细心讲解和耐心交则流是我掌握知识的前提。一方面,各个老师上课认真讲解,课后甚至主动关心同学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我们同学之间经过讨论后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会询问老师,老师会就我们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不同的老师都有其自己的风格,比如邓涛老师的热情、郭强老师的儒雅、孔令体老师的严谨、刘娟老师的亲和……但不管怎样,老师们都很乐意与我们沟通交流,耐心回答我们的问题。

材料学院上一届的优秀毕业生宗原也帮了我许多。由于我们是高中校友,因而他常常在我有需要的时候给我提供帮助,比如与我分享学习资料、学习经验等。我记得大二的时候,刚开始上材料的第一门专业课《材料热力学》,宗原就把他的课本送给了我。他跟我说:“这本《材料热力学》实际上是上一届的学长送给我的,他也是我们的高中校友。现在我把这本书再送给你。”我拿着这本书,感受到的是传承的重量。

而走上现在的科研道路实际上有些曲折,也有些巧合。当时我的专业是工科试验班,开学后会进行专业分流。由于高考发挥不是很好,而分流中高考成绩比重很大,所以我的分流排名其实是比较低的。加上刚进入大学时的迷茫,对各个专业也不太了解,填分流志愿的时候,更多的是看有没有熟悉的同学在这个专业。然而由于排名较低,我没有去到第一志愿,进入材料学院实际上也是调剂的结果。

很多人都因为固有的偏见想着要转出材料学院。我也有些犹豫不决,但仍然决定先了解一下材料专业。于是,在大一下学期,我选修了万见峰老师的课程《绿色材料与绿色能源》。万老师每节课都会介绍一种类型的绿色材料,并且在最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总结,派代表口头汇报。这是我所接触的材料相关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微观结构等对整体性能的巨大影响。我在最后的课程大作业中选择了电磁防护材料作为课程论文的主题,并与万老师就撰写思路进行过简短的交流,得到了其耐心的指导。

这门选修课使我对材料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产生了一些兴趣。恰逢暑期社会实践,我便抱着进一步了解材料领域的目的,参加了材料学院的社会实践项目“产学研平台典范——包头研究院”。我们调研了包头材料研究院、包头稀土研究院,了解其产品工艺流程、技术成熟度、市场应用情况等,又参观了宝钢集团的热轧钢板材生产线,了解到生产线的一些核心技术,比如轧钢设备,仍掌握在国外公司中。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使我近距离接触了材料行业,不仅如此,我也深刻意识到只有将自己所学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逐步实现所有核心设备与技术的国产化和国有化。

大二上学期的材料热力学课程最终使我坚定了决心。在金学军老师的授课下,我了解到物相变化的有趣知识。印象很深刻的是颗粒的饱和蒸汽压。由于小颗粒的饱和蒸汽压更大,它更容易挥发,于是越变越小;大液滴则相反,会越变越大。我觉得这些物理现象及其背后的原理很有趣,因而在这门课上下了很多功夫。最后取得了95分的好成绩。而也正是这门课程以及金学军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我最终决定留在材料学院。

紧接着,我便通过补录面试,进入了材料学院国际化试点班,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在专业课上接受全英文教学。与此同时,我也在考虑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而一次机缘巧合下,从军训时逐渐熟识起来的邱蔡豪同学把我介绍给苏益士老师。经过交流,我参加了苏老师的第35期PRP项目《泡沫铝与金属板粘接行为的数值仿真》。在这个项目中,我需要学习使用有限元分析商业软件Abaqus,使用Python进行二次开发,编写程序自动化建模,进而对泡沫铝的力学行为进行仿真模拟。苏老师在这个项目中不断对我提出问题,鼓励我独立思考,探索求解。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建模的思考。当时苏老师向我抛出了问题:如何通过程序调控泡沫铝的孔隙率。数学竞赛出身的我,总想着从几何的角度限制孔隙的分布,从而实现精准的孔隙率调控。然而,由于泡沫铝孔隙数量多,形状复杂,很难从几何角度入手,控制孔隙率。我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可以通过程序先构建不同的结构,在这些结构中筛选出符合条件即可。而对孔隙率调控而言,只需设置精度,就可以在先前构建的不同结构中,找到符合孔隙率要求的结构。从这样的思路入手,我很快解决了问题。虽然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十分小儿科,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从思考到尝试再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到了大三后,邱蔡豪、陈博洋和我立了一个大创项目《微纳米颗粒混杂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建模拟实研究》,运用多尺度模拟的方法研究SiC(CNT)/Al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邱蔡豪负责原子尺度模拟,我负责微观尺度模拟,而陈博洋负责宏观尺度模拟。通过三个人的合作,在多尺度下研究SiC(CNT)/Al的拉伸力学性能。通过这一次的大创项目,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科研的道路不是总是一帆风顺的。在科研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翻过一座山之后可能还会面对一座更高的山。我所能做的,一是规划,二是坚持。做好规划并坚持,才会更加接近终点。最终,我们的工作首次揭示了SiC(CNT)/Al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微纳混杂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微区的构效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究思路我们的大创项目被评为2020年度优秀大创项目。后来,我们利用该项目参加第七届钱学森杯,最终进入决赛,并获得了二等奖。而在最近,我们的大创项目又被推荐参加国创年会的评比。

在我大学四年的生活中,特别要提的是,保证良好的作息是高效学习与科研的前提。我通常在11点至12点间就开始休息,然而室友的作息比我要晚,而且由于自我放纵,他们经常打游戏到更晚。这导致晚上睡觉时我总要费一番口舌,才能让他们从紧张刺激的游戏中回归现实一会,然后戴上耳机,继续进入虚拟世界。一个学期过后,我意识到这种情况需要得到改善,于是与室友商议,寝室11点熄灯,如若有人睡觉,则尽量不发出声音。室友们也都很通情达理,这项建议于是顺利通过。而后三年多,寝室一直坚持11点熄灯。在黑暗的环境中,大家的行为都有所收敛,并且也比平时较早上床休息,熄灯制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家的熬夜现象,保证了大家的休息时间

积极健康的心理也高效工作必不可缺的因素除了自我调节,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也是不错的方法。我的女朋友李菲菲在这方面给予了我很大帮助。我们相识于一门课程。说来也巧,这门课程需要用到我在科研上擅长的软件Abaqus,她当时经常会问我相关的问题。经过进一步的了解,我们最终在一起了。在此之后,我们互相欣赏,互相扶持,疲惫时给予对方以温暖,失败时给予对方以鼓励,落寞时给予对方以安慰。就这样我们一起度过了大学里忙碌而又充实的日子。她最后获得了市优秀毕业生,我很开心。

虽然我在学业和科研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也并非局限于这两者。我曾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志愿活动,在返校宣讲、助飞计划、上马志愿者、志宏暑期学校志愿者等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我曾也经参加过材料学院的科协组织,组织举办了“仪表人材——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室”活动;我也曾经做过兼职,带过家教,做过辅导班的数学竞赛老师;我也曾经参加数独社,每周参加数度周练;我也曾经发挥书法特长,在多项活动中展示书法作品;我也曾经参与学科竞赛……我还担任班级的宣传委员,配合团支书工作,参与策划团日活动,负责新闻稿以及微信推送的制作。

总而言之,在大学四年中,我通过个人的努力以及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因此获得了诸如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学业奖学金等荣誉称号与奖学金。而材料专业的学习以及几段科研经历使我我决定留在材料学院读研究生,继续本科阶段的研究,为结构材料的设计优化、性能预测添砖加瓦。

  •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邮编:200240
  • 电话:86-21-54740000
  • 传真:86-21-54740000 
  • 共青团开云网页登录 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交大青年 沪交ICP备05053
Baidu
map
Baidu
map